考纲内容
1. 识记
(1)《论语》的体例及其作者。
(2)孔子的思想核心及其文化学术主张。
2. 理解
(1)《论语》语录体散文的特征。
(2)本文记言散文特点。
(3)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。
3. 简单应用
简析本文论据多样化的特点。
4. 综合应用
(1)具体分析本文破中有立、驳论中不乏立论的论证方法。
(2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、排比、反诘、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考纲答案
1.识记
(1)《论语》的体例及其作者。
《论语》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著。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着作。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人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(2)孔子的思想核心及其文化学术主张。
孔子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提倡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克己复礼”;在教育方面主张”有教无类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。
2.理解
(1)《论语》语录体散文的特征。
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,不重文采,不讲篇章结构及段与段之间联系。
(2)本文记言散文特点。
文字简约,言简意赅;平实晓畅,含蓄凝练:运用对比、排比修辞手法。
(3)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。
体现孔子治国以礼、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。
3.简单应用
(1)简析本文论据多样化的特点。历史材料: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:
现实事例:“且在邦域之中矣”:“是社稷之臣也”: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”:
名人名言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。
多样化的论据使论点得到充分佐证,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。
4.综合应用
(1)具体分析本文破中有立、驳论中不乏立论的论证方法。
本文主要是驳论,但破中有立: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颇臾的三个理由:周任的名言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: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……既来之,则安这些立论,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(2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、排比、反诘、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比喻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比喻冉有、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。
“虎咒出于押,龟玉毁于核中”是双重比喻:第一层把季氏比作“虎咒”,把颛臾比作“龟玉”,比喻季氏对颇臾发动战争,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。第二层把冉有、季路比喻成看管人,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,龟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,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:季氏讨伐颛臾,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。
排比:“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”
反站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”“何以伐为?”“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“是谁之过与?”
呼告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”
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,丰富了文章意蕴,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协。
常见解释
1. 季氏将伐颛臾。
季氏:季康子,春秋鲁国大夫,把持朝政,名肥。
颛臾:小国,是鲁国的属国,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。
2.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
有事:这里指军事行动。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。
3. 无乃尔是过与?
无乃……与:恐怕……吧。
尔是过:责备你,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。
4.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
先王:指已故的国君。
邦域之中:国境之内。
社稷之臣:国家的臣属,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。
何以:以何,凭什么。
5. 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陈:施展。
就:担任。
列:职位。
止:不去。
6. 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
危:名词作动词,遇到危险(摇晃着要倒下)。
持:护持。
颠:跌倒。
相:这里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。
7. 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
兕:独角犀牛。
柙:关猛兽的笼子。
龟:龟版,用来占卜。
玉:用于祭祀的宝玉。
椟:匣子。
8. 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
固:指城墙坚固。
费(古读bì):季式的领地,今山东费县西南。
9. 君子疾夫舍曰‘欲之’而必为之辞。
疾:痛恨,厌恶。
夫:代词,那种。
舍:舍弃,回避。
辞:找托辞,找借口。
10. 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
患:忧虑,担心。
寡:少。
11. 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
夫如是:要是这样做。如是:像这样。
修:讲究,完善。
文德:文教德化。
来:使……归顺。
12. 既来之,则安之。
安:使......安,安居乐业。
13.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
分崩离析:国家四分五裂,不能守全。
守:守国,保全国家。
干戈:指军事。
14. 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
萧墙之内:宫廷之内。
真题再现
1.(2023年真题)成语“分崩离析”出自于下面那篇文章( A )。
A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 B.《秋水》
C.《谏逐客书》 D.《赵威后问齐使》
2.(2022年真题)《季氏将伐颛臾》选自于( A )。
A.《论语》 B.《国语》
C.《荀子》 D.《左传》
3.(2022年真题)【填空】“何以伐为”中,何以的意思是( )
何以:为什么,凭什么
4.(2021年真题)论语的体例?( A )
A. 语录体 B. 编年体
C. 纪传体 D. 国别体
5.(2020年真题)下列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是 ( C )。
A. 《庄子》 B. 《墨子》
C. 《论语》 D. 《孟子》
6.(2017年真题)《季氏将伐颛臾》的文体是:( A )。
A. 议论文 B. 记叙文
C. 说明文 D. 小说
7.(2016年真题)下列著作中代表儒家思想的是( B )。
A.《墨子》 B.《论语》
C.《庄子》 D.《韩非子》
考纲内容
1. 识记
(1)《论语》的体例及其作者。
(2)孔子的思想核心及其文化学术主张。
2. 理解
(1)《论语》语录体散文的特征。
(2)本文记言散文特点。
(3)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。
3. 简单应用
简析本文论据多样化的特点。
4. 综合应用
(1)具体分析本文破中有立、驳论中不乏立论的论证方法。
(2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、排比、反诘、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考纲答案
1.识记
(1)《论语》的体例及其作者。
《论语》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著。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着作。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人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(2)孔子的思想核心及其文化学术主张。
孔子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提倡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克己复礼”;在教育方面主张”有教无类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。
2.理解
(1)《论语》语录体散文的特征。
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,不重文采,不讲篇章结构及段与段之间联系。
(2)本文记言散文特点。
文字简约,言简意赅;平实晓畅,含蓄凝练:运用对比、排比修辞手法。
(3)本文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。
体现孔子治国以礼、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。
3.简单应用
(1)简析本文论据多样化的特点。历史材料: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:
现实事例:“且在邦域之中矣”:“是社稷之臣也”: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”:
名人名言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。
多样化的论据使论点得到充分佐证,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。
4.综合应用
(1)具体分析本文破中有立、驳论中不乏立论的论证方法。
本文主要是驳论,但破中有立: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颇臾的三个理由:周任的名言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: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……既来之,则安这些立论,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(2)具体分析本文比喻、排比、反诘、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比喻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比喻冉有、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。
“虎咒出于押,龟玉毁于核中”是双重比喻:第一层把季氏比作“虎咒”,把颛臾比作“龟玉”,比喻季氏对颇臾发动战争,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。第二层把冉有、季路比喻成看管人,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,龟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,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:季氏讨伐颛臾,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。
排比:“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”
反站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”“何以伐为?”“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“是谁之过与?”
呼告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”
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,丰富了文章意蕴,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协。
常见解释
1. 季氏将伐颛臾。
季氏:季康子,春秋鲁国大夫,把持朝政,名肥。
颛臾:小国,是鲁国的属国,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。
2.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
有事:这里指军事行动。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。
3. 无乃尔是过与?
无乃……与:恐怕……吧。
尔是过:责备你,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。
4.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
先王:指已故的国君。
邦域之中:国境之内。
社稷之臣:国家的臣属,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。
何以:以何,凭什么。
5. 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陈:施展。
就:担任。
列:职位。
止:不去。
6. 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
危:名词作动词,遇到危险(摇晃着要倒下)。
持:护持。
颠:跌倒。
相:这里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。
7. 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
兕:独角犀牛。
柙:关猛兽的笼子。
龟:龟版,用来占卜。
玉:用于祭祀的宝玉。
椟:匣子。
8. 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
固:指城墙坚固。
费(古读bì):季式的领地,今山东费县西南。
9. 君子疾夫舍曰‘欲之’而必为之辞。
疾:痛恨,厌恶。
夫:代词,那种。
舍:舍弃,回避。
辞:找托辞,找借口。
10. 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
患:忧虑,担心。
寡:少。
11. 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
夫如是:要是这样做。如是:像这样。
修:讲究,完善。
文德:文教德化。
来:使……归顺。
12. 既来之,则安之。
安:使......安,安居乐业。
13.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
分崩离析:国家四分五裂,不能守全。
守:守国,保全国家。
干戈:指军事。
14. 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
萧墙之内:宫廷之内。
真题再现
1.(2023年真题)成语“分崩离析”出自于下面那篇文章( A )。
A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 B.《秋水》
C.《谏逐客书》 D.《赵威后问齐使》
2.(2022年真题)《季氏将伐颛臾》选自于( A )。
A.《论语》 B.《国语》
C.《荀子》 D.《左传》
3.(2022年真题)【填空】“何以伐为”中,何以的意思是( )?
何以:为什么,凭什么
4.(2021年真题)论语的体例?( A )
A. 语录体 B. 编年体
C. 纪传体 D. 国别体
5.(2020年真题)下列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是 ( C )。
A. 《庄子》 B. 《墨子》
C. 《论语》 D. 《孟子》
6.(2017年真题)《季氏将伐颛臾》的文体是:( A )。
A. 议论文 B. 记叙文
C. 说明文 D. 小说
7.(2016年真题)下列著作中代表儒家思想的是( B )。
A.《墨子》 B.《论语》
C.《庄子》 D.《韩非子》